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送別



李叔同
  (1880-1942)


李叔同,名息霜,學名文濤,字叔同,法號弘一大師,有著許多開中國文化藝術先河「第一人」的創舉:

1. 傳播西洋畫第一人

2. 最早用五線譜作曲

3. 最先把西洋音樂引入師範音樂教學

4. 提倡話劇、組織中國話劇第一個演出團體

5. 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送別

詞:李叔同     曲:J.P. Ordway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我們從小時候的音樂課上、合唱團裡都能聽到的歌曲,原曲是一首美國民謠,歌名為「Dreaming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鄉與母親),為 J.P. Ordway 所作之曲子,但它的歌詞隨著流傳時間的拉長,卻產生了許多種版本。



中國的法正居士曾因喜愛此歌而進行考究之動作,在他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它至少有5種主要版本(不含以個別字詞差距為根據的更多版本),而且也在考證中發現許多資料都無法顯現其真正來歷或作者、年份,尤其最廣為流傳的李叔同版本根本無法找到手稿資料,但是他還是盡其可能地將它們整合起來,不過也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分析與判斷,在此將之簡要整理一番,提供給各位參考:



1. 豐子愷版

豐子愷 (1898-1975) 是弘一大師的弟子,曾與裘夢痕合編「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當中便收錄了李叔同作詞、作曲或填詞的歌曲13首,1927年由開明書店印刷出版。由於他在李叔同出家成為弘一大師後來往仍密切,所以他傳播的版本被視為正宗李叔同原版,但也可能因為印刷出版之前均以手抄本傳播,豐子愷這個版本傳世後發生過幾個錯誤如:「一觚濁酒」的「觚」是古人盛酒的器具,但曾被誤植成字形相近的「瓢」,或發音相似的「壺」,而另有「樽」、「杯」等訛傳,法正居士認為那是傳寫的人發生的錯誤。



2. 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但她的歌詞紀錄卻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由於林海音在書中提及,這是她在北京的一所小學畢業時所演唱的歌曲,也將之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但原詞中的「一觚濁酒盡餘歡」大概是因為不適合小學生,於是才被修改。但是「問君此去幾時來」的「來」,在網路上也有人將之改成為「還」,似乎又比她原來的意境更好一點。



3. 電影「城南舊事」版

雖然是改編自林海音的小說,不過對於「送別」這首歌,似乎不受林海音的限制;法正居士說,影片出現這一段時並沒有打上字幕,所以後來他反覆地聽,發現歌詞已將豐子愷與林海音的版本合而為一再作修改而變成這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當中最大的不同,是「地之角」被改成了「海之角」,而且「觚」被唱成了「瓢」,以電影的傳播力而言,八十年代傳唱的「送別」反而成了這個版本,說來也很荒謬。



4. 陳哲甫增續版

或許因為優美的「送別」歌曲時間太短,為了延續它的時間,便有人繼續填寫歌詞,而有些續詞隨著原曲一起流傳,久而久之竟被誤以為是李叔同「送別」的第二段;最著名的就是陳哲甫的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烟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段續詞寫得其實也不差,只是有別於李叔同那充滿象徵離別的意象與唯美情境,比較像是男女分別的兒女情長。



5. 佚名增續版

還有一個版本,聽說是香港或台灣寫的續詞,毫無新意地重複了李叔同版表徵的風格,將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以不同文字發表,且被稱為「驪歌版」;有人說這也是李叔同所寫,但從第一段有始有終的完整性及文字的表達意涵看來,李叔同實在已毋需再寫這第二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 留無計 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 別離悲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在回憶「送別」時,另外介紹了一段故事。

豐子愷晚年時見後輩紛紛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該要唱點朝氣蓬勃的歌曲,所以重新填寫了「送別」並將其改名稱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裡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首歌若拿來與「送別」相較,勉強只能說形式上相仿而已,完全無法搆上「送別」的邊,所以並未被列入主要版本之中。



還有一說「送別」的另一個歌名叫做「驪歌」,但1927年豐子愷與裘夢痕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所載,「送別」就是「送別」,沒有其他名字。古人在分離或送別時對其親友的吟詩作曲,你可以說那都是驪歌,而李叔同的「送別」只是屬於驪歌的一部份;且至目前為止並無權威性的資料顯示李叔同的「送別」與「驪歌」有何關聯,所以只能說,這樣的謠傳也許只是誤會一場吧!

8 則留言:

sunnyw1980 提到...

版主: 太令人感動

感動到說不出話了

紅豆 提到...

同感---推

sunnyw1980 提到...

這真是我最喜歡的曲子

我哥以前常用洞簫吹這曲

而我最喜歡唱著唱著

雖然當時年紀小

根本不知道送別的滋味

不知怎地就是好喜歡唱



不過你能有這首歌

我真的非常佩服

真的哈

sunnyw1980 提到...

這麼詳細的解說

讓我有機會了解自己喜愛的歌

實在不知道用什麼可以表達我的感謝喔

(我怕會變成"星宿派"...)

麗思 提到...

你的考據真是周詳

我們好多共同喜歡的歌

麗思 提到...

真是 所好略同

真是詳盡的解說考據

vincent 提到...

在清末民初,我學吉他時,唱的是"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

不知對不對?But who cares?

這印證了:好歌永不死!

下次討論的題目是:白髮吟

louisleekh 提到...

法正居士這不學無術也信???





真正出自大師手筆的歌詞是: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一瓢濁酒盡餘歡」之典故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

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由

弘一弟子豐子愷親自手抄, 並在弘一大師在世時已多次再版付印的《中文

名歌五十曲》, 所載《送別》歌詞正是「一瓢濁酒盡餘歡」。



到「互動百科」看清楚豐子愷的手抄本吧, 是去年由老夫親自上載的: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9%80%81%E5%88%AB%E3%8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