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神話般幽遠~A Whiter Shade of Pale/幽暗的蒼白

Procol Harum - Procol Harum (A Whiter Shade of Pale)  (1967)

音符吸引人、詩意卻又隱諱難解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經常被探討詩中涵義與旋律出處,有人說它是出自Bach第三號管絃樂組曲(Suite No3 in D major) 的第二樂章 (Air),那段虔誠祈禱般的G弦上之歌,有人說歌詞中的故事是出自希臘神話,而且帶有藉古諷今的用意。然而就算對巴洛克時期的古典樂或希臘神話不了解的,還是可以聽聽盪氣繞樑的管風琴獨奏與蒼涼凄美的歌聲:一種令人憂鬱而又無從宣洩的愁緒,不靠震耳欲聾的重搖滾來釋出,而是深沉凝重的以藍調搖滾就可悄悄地掃除我們心底平日淤積的瑣碎與殘渣的聲音。
Procol Harum - A Whiter Shade of Pale


We skipped the light fandango
Turned cartwheels 'cross the floor
I was feeling kinda seasick
But the crowd called out for more
The room was humming harder
As the ceiling flew away
When we called out for another drink
The waiter brought a tray

And so it was that later
As the miller told his tale
That her face, as first just ghostly
Turned a whiter shade of pale

She said, there's no reason
And the truth is plain to see
But I wandered through my playing cards
And would not let her be
One of sixteen vestal virgins
Who were leaving for the coast
And although my eyes were open
They might have just as we've been closed

And so it was that later
As the miller told his tale
That her face, as first just ghostly
Turned a whiter shade of pale

And so it was....


幽暗的蒼白

我倆輕舞於曼妙燈光裡
優雅地環繞著舞池
我感到有些暈眩
但人群不斷喝采
整個房間都鼓噪起來
連天花板都要被掀出去
當我們叫人想點杯飲料時
侍者端來了個托盤

然而過一會兒之後
主人開始訴說她的故事
她的臉龐起初如鬼魅
接著轉為一抹幽暗的蒼白

她說, 人世間是沒有理性
且真相是顯而易見的
但我卻迷失於紙醉金迷裡
不致使她成為
獻身神祇的女尼
孤伶地前往海濱
雖然我的雙眼是雪亮的
卻也彷彿是閉著的

然而過一會兒之後
主人開始訴說她的故事
她的臉龐起初如鬼魅
接著轉為一抹幽暗的蒼白

然而過一會兒...


不知唱片公司是考慮歌曲長度還是詞意,最後兩段並未出現在錄音室的版本中,只出現在演唱會版本中,歌詞為:

She said, I 'm home on shore leave
Though in truth we were at sea
So I took her by the looking glass
And forced her to agree
Saying, you must be the mermaid
Who took Neptune for a ride
But she smiled at me so sadly
That my anger straightway died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Then laughter is its queen
And likewise if behind is in front
Then dirt in truth is clean
My mouth by then like cardboard
Seemed to slip straight through my head
So we crash-dived straightway quickly
And attack the ocean bed

她還說, 我正離開海邊回家
即使實際上我們還身在大海中
因此我帶著她透過鏡子
強迫她妥協
我說,妳必定是人魚
在傳說中帶著海神遨遊
但她只是悲傷地對著我笑
以致使我的憤怒頓時消散

倘若音樂是愛情的糧食
那麼笑聲便是音樂的根本
同樣的如果兩者前後顛倒
灰塵實際上也可說是乾淨的
我的話語當時如同紙板
溜也似的滑過腦海
因而我們急速地往下俯衝
到達無人探知的深海底


歌詞中第一句的「fandango」是一種西班牙舞蹈,而歌曲本身予人的討論本就不少,有人說靈感應是出於 Chaucer 的「坎特伯里故事集」裡一篇故事:磨坊主人的故事 --- 描述一位年輕美麗的磨坊主人的妻子和他們的大學生房客有染的不倫之戀。

而歌曲中本來與男主角跳著舞的女子一聽到主人敘述妻子那段不倫之戀的時候,由於自己也正陷於不倫之戀,霎時臉色有如鬼魅般難看,直到鎮定下來後臉色才趨於平緩,轉為一種淡淡的陰鬱蒼白。於是有人說正因為她的心虛、痛苦煎熬或自省,所以未在錄音室版本中的最後兩段,意境應該是指這對男女後來殉情了,也有人覺得他們只是結束了這段畸戀。另外還有人將整首歌解讀為具有某種宗教的深沉意義,不過好像太偏頗了一點未曾被採納。

原先在 The Paramounts 樂團身兼鋼琴與主唱的 Gary Brooker,在英國R&B(節奏藍調)與靈魂樂界中與當時的 Elton John 被視為並駕齊驅的兩位才子,但是都缺乏寫詞的才能(後來 Elton John 有了Bernie Taupin 才開始入了創作詞曲之列)。

1966年有天 Gary 在某個DJ家遇到 Keith Reid --- 在英國的文學圈子裡被認為是年輕新秀的才子,兩人一拍即合。於是Brooker 解散了原先的樂團 The Paramounts 而另組 Procol Harum,而 Reid 則成為關鍵的"看不見的那隻手",負責營造樂曲的內涵與深意。

重要團員還有演奏管風琴的 Matthew Fisher 、負責打擊樂器兼鼓手的 B. J. Wilson 及吉他手 Robin Trower 。

1967年,英美都籠罩在反戰運動的風潮裡,樂團幾乎都瀰漫著迷幻搖滾的氣息。Procol Harum 的首張同名專輯「Procol Harum (又名 A Whiter Shade Of Pale)」由於發行商的策略問題,全面發行已經延到1968年;在這之間也發生了一件影響音樂史的大事,就是同期 The Beatle 發行了一張以立體聲錄音表現出多重聲道音場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連帶使 Procol Harum 的這張處女作必須面臨重新錄製的命運。但這個意外卻不能掩蓋這張專輯的價值,尤其是這首主打歌「A whiter shade of pale」開頭如神啟、空靈般的管風琴旋律是最令人永難忘懷,也是被恆久傳唱的優秀好歌。

專輯曲目
1. A Whiter Shade of Pale
2. Conquistador
3. She Wandered Through the Garden Fence
4. Something Following Me
5. Mabel
6. Cerdes (Outside the Gates of)
7. A Christmas Camel
8. Kaleidoscope
9. Salad Days (Are Here Again)
10. Good Captain Clack
11. Repent Walpurgis

專輯列表
Procol Harum (1967, 又名「A Whiter Shade Of Pale」)
Shine On Brightly (1968)
A Salty Dog (1969)
Home (1970)
Broken Barricades (1971)
Live in Concert (1972)
Grand Hotel (1973)
Exotic Birds and Fruit (1974)
Procol's Ninth (1975)
Something Magic (1977)
Prodigal Stranger (1991)
The Long Goodbye (1995)

翻唱過歌手
Percy Sledge
Joe Cocker
Doro Pesch (前Warlock主唱)
蘇芮
Annie Lennox
Sarah Brightman

1408

一直頗欣賞改編自 Stephen King (史蒂芬‧金)的小說電影;雖每位導演能否忠於原著,以視覺、聽覺等畫面擴大文字予人的想像空間,都是種挑戰,但不可否認的,Stephen King 的「恐怖作家」名號並非浪得虛名,他可以很通俗、很商業化的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其內容也同時能讓導演輕易掌握箇中驚悚重點,切入觀眾胃口。




Stephen King


最近剛看完幾個月前在台灣已上映過的「1408」,由於預告片誇張的驚悚畫面、旁白介紹及特效,使得許多人抱持看恐怖片的心情觀看此片後卻大失所望;而對於 Stephen King 總是強調「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一點卻因而容易被忽略。

另外一個自己非看本片不可的原因,是男主角 John Cusack (約翰‧庫薩克),而他在本片中精湛如獨角戲般的演技也再度令我滿意。



1408 (2007)


John Cusack 所飾演的 Enslin (恩斯林)由於心愛的女兒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讓他始終無法走出陰霾;轉而遷怒於在女兒病禢前,總是以死後美麗的景象(會有很多朋友陪妳、有很多玩具等等類似樂園景象)安慰女兒的妻子,不信鬼神的 Enslin 失去女兒後,離開傷心的紐約及妻子,開始親自一一參訪各地所謂的「恐怖」之最,試圖揭開人們以訛傳訛的「靈異」之說不過僅是噱頭或騙人的技倆,並將每一個造訪過的「靈異」地方,寫下本身經歷後卻安然無恙的親身經驗發行成書,成為暢銷的「恐怖作家」。



於是 Enslin 本人常自發性地去找尋靈異之處,連讀者都會去信告知他何處有靈異之地,請他去見證一番。



某日他收到一張明信片,上面只寫著「Don't Enter 1408」,發信地址便是他的傷心地紐約「Dolphin Hotel」(海豚飯店),於是他決定一訪。



接下來的劇情不難揣測,典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高超意志力,因為不去「行」的話就不會有劇情。訂房就遇到阻撓,受到飯店經理 Olin (Samuel L. Jackson 山謬‧傑克森飾演) 警告「This room is Evil」及勸退仍堅持入住,不信邪的他住了以後開始遇到無法解釋的怪事才知道何謂「自討苦吃」...



所以重點是電影用哪一種方法帶領觀眾進入這個主題。

我滿喜歡當 Enslin 緩步走向位於飯店刻意掩飾的13樓(*註)1408號房間,將傳統手工製的厚重鑰匙插入門孔時,全螢幕顯示鑰匙孔內機關環扣那一幕。
用老梗的畫面及沉甸甸的銅鐵鏗鏘聲,不帶太多累贅地帶領我進入主題房間。

(*註:西方國家由於對「13」這個數字存有疑懼,許多飯店對外的營業樓層均跳過「13」這個數字,如同台灣許多醫院或電梯中並無「4」這個諧音與「死」類似的禁忌數字一樣。

而劇中海豚飯店的「1408」號房觀其號碼雖可明白飯店營業之初便將其設定為14樓,但實際上是位於建築物的13樓,「1408」四個數字相加亦等於「13」,「13」兩個數字再相加還是等於「4」,不是嗎?
)



我想面臨了必須單獨在一個房間裡挑戰自我演技的 John Cusack 而言,這次必定滿足了自己與許多人;畢竟空蕩蕩無對戲演員,要演出各種發自內心遊走在現實與幻覺之間的情感、疑惑、驚嚇以致絕望、傷心、認命到憤怒、反擊的精準拿捏,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導演落於俗套地試圖以大量的音效製造驚悚效果,卻反而凸顯了劇中 Enslin 開窗對外大聲呼救時的「消音」效果,也是一個不錯的刻意手法;設法逃出「1408」的 Enslin 在看過樓層位置圖後,企圖沿著沒有陽台的壁緣逃向發出嬰兒哭聲的鄰房求救,冒險到汗流浹背的結果卻是一望無際的牆壁,那延伸出的長壁實在也令人讚嘆,再一次打擊且封鎖了 Enslin 的生路,回房再看一次樓層逃生圖,已然變成黑紙中的一小格;已經被整到超級悲慘的「鐵齒」 Enslin,為了否定(打破)所見一切而拿起手邊物品能砸就砸,尤其當他發現連客房牆上那幅「暴風雨中的船」都似乎在眼前發生著,怒砸之下卻如同打破潛水艇窗戶般,大水向自己衝灌而來之際,我還在想著,要悲到什麼程度才叫做「美」呢?這也許算是一種。因為當你以為他終於結束了這場「過於真實的幻覺之旅」回到現實之中時,原來是另一次重新開始的夢靨,畢竟死過了56個人的「This room is Evil」(這個房間是個惡魔),強調你可以進房,但退房的方式是死亡,退房時間為一小時。



這不禁使我想起 Eagles (老鷹合唱團)經典的搖滾之作「Hotel California」歌詞那最後一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but you can never leave」...是啊,真是「你隨時都可辦理退房,但你永遠別想離開這裡」的討厭迴圈哪!



最屌的,算是切合劇情極至的歌曲了。當第一次收音機鬧鐘自動響起「Karen Carpenters」(木匠兄妹之凱倫)歌聲:「We've Only Just Begun...」,同時開始倒數一小時的數字起跑,也許觀眾還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隨著 Enslin 在房內再次經歷失去女兒的傷痛,面對各種虛實難辨所帶來的掙扎,無論摔壞、砸毀、或決定與「1408」這個惡魔同歸於盡地放火燒房間之後,一次又一次地聽到打不死的收音機鬧鐘傳出「We've Only Just Begun...」(我們才正要開始...),實在是大快人心叫人興奮不已,心想這部影片整人點子還真多。感覺真像1993年「Groundhogs Day」(台譯:今天暫時停止)般,只要每天一早聽到收音機鬧鐘播放出相同的廣播對話內容,你將知道這又會是個重複的日子。

同理可證,「1408」劇中安排收音機鬧鐘不斷以「We've Only Just Begun...」告訴 Enslin:「我又要開始整你一小時了」!只要 Enslin 不退房(死亡),無窮盡的每一小時都將帶領我們繼續沉倫在重新啟動的整人迴圈裡,會不會演變成電影與觀眾的拉鋸戰,把觀眾困在「1408」中,成為史上最長時間的影片紀錄?



Carpenters - We've Only Just Begun





整體說來,幾個感想倒是有的:

1. Stephen King 喜歡帶你進入奇幻或恐怖世界,但不見得告訴你要不要讓你出來。

聽說電影拍攝還算忠於原著,結局卻分為「電影剪輯版」跟「導演一刀未剪DVD版」。我看的是前者,Enslin 雖在火災後逃出生天與妻子再度重聚,清理物品時拿出這些不愉快經歷中所錄下的聲音,原以為只錄到模糊怪聲的帶子卻傳出 Enslin 與女兒的對話,讓妻子驚訝的表情作為結尾,也讓觀眾卡在整部電影究竟全部都只是一場幻覺,或是暗藏伏筆再拍續集?(續集不會叫做「1409」吧?哈! =_=|||)

而後者結局是 Enslin 放火與房間同歸於盡死亡,飯店經理參加他的葬禮時拿起遺物---錄音機,按下 play 之後卻聽見 Enslin 與女兒清晰的對話,再次印證鬼魂殺人...



2. 劇情鋪設大致不錯,也告知世人當你陷入某種精神狀態緊張或崩潰時,總是會失控的。Enslin 入住「1408」的目的是想證明這是飯店以「鬧鬼」當噱頭的營利手段,雖然 Enslin 很盡責地一再想以錄音方式存證,卻只能一再地錄到雜亂無章的怪聲,讓他不再堅持世上無鬼神,而他雖也曾經鎮定地應對「1408」對他的種種試煉,劇情的步伐卻早已開始循環在「幻覺」之中。於是我們不難發現,「1408」這惡魔用以「讓人本身的心魔來整死自己」的動機實在單純得可以,而這種老套的方式難道是每部驚悚、恐怖片脫離不了的窠臼?

所以導演的創意表現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抱持觀看恐怖片心態的人可能會覺得失望,這其實是一部整人的「黑色悲喜劇」。



3. 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人,千萬不可安於現狀或不可一世」或者太「鐵齒」,而且平時一定要培養自己「危機處理」的冷靜思考能力,大家也都知道「好奇心殺死貓」,電影裡對這句話的表現度非常好,意義重大,吾人當不可輕忘,切記!切記!



影片資料

影片年份:2007

出 品 國:USA

出  品:Dimension Films

發 行 商:20th Century Fox

語  言:English

導 演:Mikael Hafstrom

編 劇:Matt Greenberg、Scott Alexander

演 員:John Cusack、Samuel L. Jackson、Mary McCormack、Andrew Lee Potts、Kim Thomson

中文官網: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