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泣血記 - 阮玲玉、金焰(電影劇照) (1932)
西元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決定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台灣遂正式進入日本統治版圖,日本政府以高壓奴化之方式對待台灣殖民地人民,在音樂上更積極推動日本音樂教育,使得台灣本土音樂遭受空前抑制;甚至於西元一九一七年左右頒令禁唱台灣本土歌謠,此舉造成當時台灣一般人民所能接觸之音樂遂侷限於歌仔戲之類傳統戲曲,此種對台灣本土音樂的高壓控制情況一直持續至西元一九三○年初期,因中國大陸上海之電影事業正蓬勃發展,並陸續將大陸電影默片進口至台灣放映,台灣之民謠歌曲終於露出一線生機。
而一九三○年代,在日本高壓統治下的台灣當代年輕人,因承受著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學運動之洗禮,主觀上心靈亟欲掙脫政治之種種箝制,但日本統治者的高壓控制形勢使台灣人民不得不暫時侷限於男女私情的小小圈子,而此時台灣民謠音樂逐漸普及之趨向及大眾唱片業漸漸發達,適時地迎合了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無怪乎當第一張台語唱片被灌錄出版之後,一時之間,造成極大迴響,無論都市、鄉村皆廣受歡迎,無分階級,人人爭相傳唱。
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誕生於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三二年),在尚未被灌錄成唱片之前,即以影片宣傳歌曲之姿態被大眾瘋狂傳唱。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之影片即為「桃花泣血記」,於西元一九三二年由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引進台灣放映,由卜萬蒼編劇,並由阮玲玉、金燄分飾女主角琳姑及男主角德恩。
「桃花泣血記」乃是描述於封建禮教壓迫下,一位富有之知識青年(德恩)與貧困牧羊女(琳姑)力抗當時「門不當戶不對」之傳統觀念阻撓,為爭取婚姻自由而艱苦奮鬥的故事,其主題乃在強調青年兒女婚事,不應以門戶之見橫加干涉。因當代的年輕男女已普遍接受新式知識教育,深具改造舊社會禮俗觀念之決心,而當時不相往來的傳統農業社會結構正將逐漸式微,男女青年相互接觸機會已大量增加,同時自由戀愛風氣亦已逐漸醞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不能使年輕男女完全信服曲從,無奈經濟仍不能自立,因此對於婚姻,大多青年男女仍缺乏充分之自主性,更常遭受各種不同原因之阻撓而往往不能如意,其心情之鬱悶不樂可想而知。在「桃花泣血記」歌詞之中,娓娓道出了男主角「德恩」與女主角「琳姑」在吃人的禮教之下所遭受到的壓抑與委屈,難怪一時間紛紛引起青年男女的深切共鳴,紛紛為其一掬同情之熱淚。
「桃花泣血記」影片將於台灣放映之前,電影業者為了加強影片之知名度、吸引觀眾前來觀看,特意設計製作了廣告歌曲,以收宣傳之效,於是委請當時台北市大稻埕地區十分著名之「辯士」:詹天馬依據劇情梗概(本事)寫出七言歌詞,再委請王雲峰為之譜曲,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於焉產生。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當時的名稱為「台灣古倫美亞唱片販賣株式會社」)老闆柏野正次郎,看準日後發行台語歌曲唱片將有十分廣大之市場,認為應及時符合時代新潮流,決定擺脫以往一向以歌仔戲、南管、北管、正音、採茶等內容之唱片製作方向,決意將台語歌謠「桃花泣血記」灌錄成唱片發行,終於使「桃花泣血記」成了台灣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
「桃花泣血記」為此後無數具有民謠風味台語流行歌曲之出現開闢了一條嶄新大道,因政治及生活上長期處於日本政府高壓統治之下,台灣人民已許久未能聽見以母語「台語」演唱之歌謠,因此,當「桃花泣血記」以哀怨的電影宣傳台語歌曲姿態出現時,很快地,便受到大眾之瘋狂喜愛與傳唱,連帶地,使電影也十分叫好叫座。「桃花泣血記」唱片銷路扶搖直上,使得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從此樂於廣徵人才,大量製作灌錄台語流行歌曲唱片,希望利用新創作的本土台語歌曲來促銷由中國大陸輸入之電影默片。在眾多有心人士不斷耕耘之下,台語流行歌曲隨即成了當時台灣民眾娛樂之主流趨向。
當時「桃花泣血記」的主唱人為純純小姐(本名為劉清香),她原是歌仔戲班的藝人,竟因此曲而成了台語流行歌壇第一位歌星。純純小姐後來又主唱了「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一時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第一位台語流行歌曲的作詞者詹天馬及作曲者王雲峰,本身都是電影事業之從業人員及「辯士」。王雲峰本身為台灣子弟團西樂隊隊長,並曾遠赴日本學習音樂,寫過電影配樂,當時更擔任許多默片之伴奏士。初期的電影全為黑白影片,並且是全無聲音之默片,因此在影片放映時,必須仰賴由五位樂師組成的樂隊加以伴奏再加上一位「劇情解說人」(當時稱之為「辯士」)來幫助觀眾欣賞及瞭解劇情。王雲峰先後在台北芳乃館(戰後改稱為「美都麗戲院」,之後遭到拆建,即今日之「國賓戲院」)擔任小提琴手並在第三世界館(今台北市延平北路大光明戲院)擔任劇情解說員。
「桃花泣血記」一曲使王雲峰聲名大噪,並成為台灣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之專屬作曲家,據說當初王雲峰創作「桃花泣血記」時即是以小提琴作為譜曲之樂器。王雲峰作品數量其實並不多,依據他自己之計算,僅僅有「城市之夜」、「歸來」、「深閨怨」等三十七首左右。西元一九三三年他也曾為「望春風」這部著名影片擔任配樂工作。而今他最為大家所懷念的作品應屬西元一九四八年所譜李臨秋作詞的「補破網」。「補破網」是王雲峰的「封筆之作」,一直到他七十四歲逝世,再也沒有新作品問世。
「桃花泣血記」歌詞頗長,據說應有十二段之多,但如今較常傳唱者約只有前四段,原詞末節後二句更以「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呼應電影「本事」賣關子的結語:「預知後事如何,請觀賞本片」,可說宣傳意味十足。總而言之,「樹之風聲」的「桃花泣血記」正式開啟了台灣流行歌壇之序幕,其劇情式的歌詞,更深深影響了台語歌曲日後之流傳。此後,以大多數台灣人民之母語台語創作之台語歌謠很快成了大眾娛樂之主流,並可與當時特殊之歷史環境、時空背景相呼應,指標意味濃厚。
以民間敘事歌謠:「七字仔」寫出的「桃花泣血記」,歌詞如下:
「桃花泣血記」
(一)人生親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二)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琳姑出世歹環境,親像桃花彼薄命。
(三)禮教束縛非現代,最好自由的世界;德恩老母無理解,雖然有錢都也害。
(四)德恩無想是富戶,真心真意愛琳姑;免驚僥負來相誤,我是男子無糊塗。
(五)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給伊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來改。
(六)琳姑自本也愛伊,相信德恩無懷疑;兩人結緣真歡喜,望欲做伊的妻兒。
(七)愛情愈好事愈濟,頑固老母真囉唆;負男貧女蓋不好,強制平地起風波。
(八)紅顏自本多薄命,拆散愛人的真情;運命作孽真僥倖,失意斷送過一生。
(九)離別愛人蓋艱苦,親像鈍刀割腸肚;傷心啼哭病倒舖,悽慘生意無行路。
(十)壓迫子兒過無理,家庭革命隨時起;德恩走去欲見伊,可憐見面已經死。
(十一)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十二)做人父母愛注意,舊式禮教著拋棄;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
上文轉自於「台灣歌謠臉譜」
純純 - 桃花泣血記 (1932)
詞:詹天馬 曲:王雲峰
{###_markim/6/1644866406.mp3_###}
4 則留言:
markin
太神奇了
哈哈哈...好酷的歌喔...
我都坐黃色潛水艇
呵呵
NO1 粉絲留
真好聽.
張貼留言